- · 《治理研究》刊物宗旨[08/03]
- · 《治理研究》征稿要求[08/03]
- · 《治理研究》投稿方式[08/03]
- · 《治理研究》数据库收录[08/03]
- · 《治理研究》栏目设置[08/03]
董学书:为防治疟疾和蚊子“较劲”70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 86岁的董雪树是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蚊子研究专家。他与蚊子打交道已经70年了。从蚊子种类的鉴别分类和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到蚊子标本上肉眼看不见的部分,董先生都熟悉
? 86岁的董雪树是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蚊子研究专家。他与蚊子打交道已经70年了。从蚊子种类的鉴别分类和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到蚊子标本上肉眼看不见的部分,董先生都熟悉。
1951年,16岁的董学树进入贵阳医学院(现贵州医科大学)学习。他读书的时候,因为研究昆虫和传染病,蚊子就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就研究蚊子而言,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显微镜下画蚊子,田间抓蚊子,教学生做标本……即使是退休26年,董先生几乎每天都跑到单位,工作依然围绕着蚊子展开。
“对蚊子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就像打敌人一样,首先要搞清楚敌人的情况。”董老说。
董老的一天从喂蚊子开始。为了满足日常实验的需要,董老多年来养成了养蚊子的习惯,负责蚊子的一日三餐。早些年,董先生在办公室不远处开了一家蚊子滋生室。
蚊虫滋生室进出蚊虫滋生室很讲究。有10多个蚊笼,里面有幼虫和成虫。 “要喂幼虫,你需要撒一点碎鱼饲料。”董老说,一次不要喂太多,让他们养成少吃多餐的习惯。幼虫长大后,喂些糖水即可。
有时候,董先生忙得没时间工作,但他总是想知道蚊子繁殖室里的蚊子是不是饿了。喂完幼虫后,他去了单位里蚊子最多的标本馆。这里收集了数以万计的云南蚊子标本。
董先生这辈子为什么要对付蚊子?故事要从疟疾的预防和治疗说起。
1956年,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爆发疟疾疫情,东老所在的原云南省卫生防疫站接到处置任务。一行10多人急忙赶到现场。
当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预防疟疾的唯一途径就是控制其传播媒介——按蚊。仅勐海就有50余种按蚊,精准识别病媒成为当务之急。
有些人经营村民的卧室,有些人经营猪圈和牛棚。守在猪圈和牛棚前,臭气熏天,但因为蚊子多,董老也乐于露出大腿,直接引诱敌人。几分钟之内,他的大腿就吸引了许多蚊子。他用蚊管将它们吸入玻璃瓶中,然后通过解剖学确定他的唾液腺中是否存在疟原虫。
两年后,他们终于弄清楚了当地蚊子物种分布的季节性潮起潮落,并确定了按蚊减去传播疟疾的媒介蚊子物种。随后,有针对性的灭蚊灭蚊工作陆续展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大量群众性防治工作,疟疾感染率逐渐下降。
受特殊地理气候因素影响,疟疾曾一度在云南流行。云南也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疟疾流行因素最复杂、疫情最严重、防控和消灭疟疾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如今,经过几代疟疾防治人员的不懈努力,云南的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20年6月,云南省通过全国消除疟疾终评。素有“普拉斯区”之称的云南连续4年无本地疟疾感染病例,实现了消灭疟疾的目标。
听到这个消息,董老比谁都激动。他感慨地说,他们这一代人为这次活动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期待这一天。 ◎新华社记者 闫勇
文章来源:《治理研究》 网址: http://www.zlyjzz.cn/zonghexinwen/2021/0708/2078.html
上一篇:中国专家发现分娩启动机制 为防治早产提供新策
下一篇:治理竞赛热考证热须堵疏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