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鄂尔多斯探索家庭草(林)场生态治理模式走上绿富(2)

来源:治理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1 09: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一株苗到千亩林,从黄沙漫漫到树木成荫,从全家老少齐上阵到政府送来技术与指导,高明智感慨万千:“2018年,政府主动把我家的2000亩林地评为家庭

从一株苗到千亩林,从黄沙漫漫到树木成荫,从全家老少齐上阵到政府送来技术与指导,高明智感慨万千:“2018年,政府主动把我家的2000亩林地评为家庭林场,还在林场的牌牌上写了我的名字,每年给我一定的补贴,这在过去哪能想到会有这样的好日子!”

在高明智家庭林场的2000亩林地中,有700亩林地满足相关标准被列入国家公益林,享受每年每亩15.2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其余1300亩林地享受每年每亩3元的森林管护补贴。

“过去种树都是自己花钱买苗子,用毛驴驮、用人背,从没想过国家每年还会给咱这么多补贴。”高明智的二儿子高亦飞说,不久前林草部门还免费送来1台拖拉机和1台割灌机,全家人心里暖暖的。“这是国家对我父亲种树治沙的认可。”

为鼓励农牧民更好参与家庭林场建设,鄂尔多斯市持续加强对家庭林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完善技术指导与资金补贴的同时,积极鼓励家庭林场户发展林下经济,为家庭林场免费配置拖拉机、割灌机等大型设备机具,不断提升家庭林场的机械化水平。

与高明智一样,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裴飞也曾在沙地里讨生活。从2000年开始,裴飞用了近10年时间,让家门前的4500亩沙地重披绿装,这片林地也在2019年被评为家庭林场。

“现在的收入比以前高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裴飞说,在4500亩的林地里,有2340亩列入国家公益林,再加上其余林地每年的森林管护补贴,家庭林场每年的补贴金额达4.2万元。

“这只是国家的补贴款,我还发展了一批林下经济项目,每年也有可观的收入。”裴飞算了一笔账,他种的沙柳和柠条每年都会按区域平茬,平过茬的枝条既能卖给内蒙古阿拉善和甘肃等地用于沙漠治理,还能作为优质饲料喂给家里饲养的300多只羊,一年下来收入20万元没问题。“只要自己好好干,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锦旺表示,鄂尔多斯市创新提出的家庭林场生态治理模式使治沙户有了政策和资金补贴层面的双重保障,在有效激发基层农牧民治沙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引导百姓参与并丰富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绿富同兴。

一棵苗一壶水,只想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

目前,鄂尔多斯全市有家庭草场147户、家庭林场102户,覆盖治理面积超100万亩。在治沙典型户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自发加入到生态治理之中,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初次见到牧民雷爱强,他正提着茶壶从草场往家走,强直性脊柱炎的折磨,让他的背近乎弯成90度,可他的身影依旧显得高大结实。说起他在草原种柠条,还得回溯到30年前。

雷爱强的家在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哈夏图嘎查,1991年他承包了1200亩草场准备发展畜牧业。看着草原逐渐开始的沙化迹象,雷爱强陷入了沉思:“对牧民来说,没有了草原就等于没有了家园,绝不能坐以待毙!”

从那时起,雷爱强开始了种植柠条的探索,星星点点的柠条种植遏制了草原的沙化进程,这也让更多的牧民意识到种植柠条对于草场保护的意义。

2000年,雷爱强第二次承包草场。“这片草场是整个嘎查中质量最差的,一半以上的面积都是沙。”看着略显凄凉的草场,雷爱强在心里下了种好柠条的决心。

日复一日的努力,让雷爱强在干旱少雨的环境里摸索出“茶壶浇水”的种植方法:“每种下一棵柠条,我就用茶壶浇上一壶水,等下过一场雨后,这些柠条就基本能成活了,这一壶水就是柠条的保命水。”

“我不想给子孙留下多少房产和存款,我只想给他们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就这样,提着茶壶的雷爱强,在2300亩的草场里种了20年柠条,2019年,他家的草场被评为“雷爱强家庭草场”,成为当地生态治理的代名词。在他的影响下,哈夏图嘎查30余户牧民主动参与到草原生态修复,其中7户牧民草场被评为家庭草场。

生态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韩玉飞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生态建设,把建设家庭林草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形成划区轮牧提效益、生态发展促产业等发展方式,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富民强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在鄂托克前旗昂素镇苏力迪嘎查,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不仅为社内20余户村民争取生态造林项目,结余的配套资金还为合作社购买包括小尾寒羊、湖羊在内的800余只绵羊,赚取的资金可有效进行再分配,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准格尔旗兴隆街道薛家湾村村民周广在,因地制宜成立准格尔旗绿果种植养殖合作社,联合周围30余户农户组建“周广在家庭联合林场”,在280余亩的土地上以“乔化密植”模式种植苹果。薛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周山厚说,村民用土地入股,平日在果园做工,合作社与家庭林场相结合的模式让村民显著增收。

文章来源:《治理研究》 网址: http://www.zlyjzz.cn/zonghexinwen/2021/0311/1154.html



上一篇:财富时评:要从根本上治理基金乱象
下一篇:视点|地铁信用安检:放大信用治理的价值

治理研究投稿 | 治理研究编辑部| 治理研究版面费 | 治理研究论文发表 | 治理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治理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