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放大花博会溢出效应,撬动绿色发展丰实城市治

来源:治理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5 06: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探索“以花为媒”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实践 放大花博会溢出效应,撬动绿色发展丰实城市治理 ■本报记者 占 悦 见习记者 王宛艺 5月,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在崇明区举行。上海

  探索“以花为媒”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实践

  放大花博会溢出效应,撬动绿色发展丰实城市治理

  ■本报记者 占 悦 见习记者 王宛艺

  5月,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在崇明区举行。上海,是一座爱花的城市。鲜花之于上海,已不单单是一种品质生活的象征,她展示着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内涵,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她也成为一种媒介,让人们感受触摸城市的温情和温度;更成为一种联结,凝聚起各方力量,为落实城市精细化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和可能。

  有专家建议:上海要提前谋布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溢出效应——以鲜花及产业推动绿色生态全面发展,培育美丽经济、健康经济和体验经济等新业态,丰实城市治理,带动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公共空间,见证精细化治理进阶

  春天的上海,处处洋溢着花草馨香。街角的景致、窗台的盆栽、道路一侧的花圃,目之所及,一派生机。少有人知,这番都市景致,从设计到置景,其实在半年前就“提前预定”——绿化市容部门提前半年预测来年流行色,设计街头鲜花景致;嵌入社区的口袋公园,也借助最新技术动态调整着赏花新视角;正进行微更新的老街坊,也期盼着以细巧的花艺布设来凝结邻里温情……

  数据显示,上海绿化覆盖率达24%,而鲜花消费规模也居全国前列。

  “花卉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介载体,也是创建有氧城市的手段和途径。”长期深耕城市绿化市容空间营造实践的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主任宫明军介绍,在上海,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鉴赏能力的提升,公共空间绿植花艺也不断进阶,逐步探索出“以花为媒”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实践。

  从最初仅在重要节点、重要马路、重要建筑物装点单一花型,到“以点连线”有了条带状的景观布设,再到当下更为精细化的全局考量,公共空间花卉主体功能已不再局限于景观的营造和美化,更在整个街区内成为一种产生交互可能的艺术创作,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满足市民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以镶嵌于高楼大厦与居民社区间的口袋公园为例,有的完全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局限,设置主题雕塑及互动装置,通过红外线感应,游人路过即能触发鸟鸣、溪流、蛙叫等各种自然之声;有的则嵌入越来越智能化的手段,对绿植土壤进行检测,科学干预花期,甚至动态调整布景,让人们远看、近观都能有更丰富的体验。

  凝结温情,社区花园成最佳试验场

  外在的生态之美,最终要触及的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内在和谐。

  进入老旧社区进行微更新的社区规划师们,常常在实践中听到这样的诉求:“要添一方花圃” “想架起一个花架”……绿植花卉,成为一种现实的物质载体,凝结起居民的交往互动、社区温情。

  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五原小区,社区内一处拆违完成后,腾出近30平方米的公共面积,居民们共商共议后共同设立了一方小花圃。大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借由花圃这个共同打理的平台,还带动制定了楼道公约、清洁排班表等,治好了楼道堆物、脏乱差等一系列顽疾。

  全市层面,这类有益探索不胜枚举。“瓶子菜园” “蔷薇满巷”成为了社区邻里交流、关爱老幼、文明共享的幸福空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悦来发起组建了一支名为“四叶草堂”的社区营造团队,目前已在全市12个区营造了近70个社区“花园项目”。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沪举办,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专家们直言:鲜花传递着海派城市中人们的一种生活美学和精神状态,更从细微处浸润、丰厚着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让更多人向善向美,“心有余香”。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文章来源:《治理研究》 网址: http://www.zlyjzz.cn/zonghexinwen/2021/0425/1594.html



上一篇:经济日报:网络黑灰产业治理刻不容缓
下一篇:康健园 | 临床专家谈胃癌防治现状:倡导高危人

治理研究投稿 | 治理研究编辑部| 治理研究版面费 | 治理研究论文发表 | 治理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治理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