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治理蝗灾新方法,由我国团队发现,引起国外媒

来源:治理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2 03: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蝗灾是地球上最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灾害,蝗虫作为主体通过啃食自然植物和农作物、不断繁衍后代来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年初在东非地区爆发的蝗灾肆虐了许多东非国

蝗灾是地球上最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灾害,蝗虫作为主体通过啃食自然植物和农作物、不断繁衍后代来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年初在东非地区爆发的蝗灾肆虐了许多东非国家,导致那里原本粮食就很紧缺的问题雪上加霜。之后蝗灾还跨越了红海侵袭了中东地区,一路蔓延到了南亚的印度地区,前段时间我国网友纷纷担心中国是否也会受到蝗灾的困扰。

幸运的是这场蝗灾并没有蔓延到中国,但是国外蝗灾可能存在反反复复的情况,这该如何是好?根据报道,前段时间我国研究人员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关于蝗虫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自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河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通过研究发现,蝗虫体内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信息素,它是导致蝗虫聚集的关键因素。

蝗虫就是我们常说的“蚂蚱”,这种昆虫存在散居性和群居性两个特点。研究发现,蝗虫并非成虫之后就具有聚集性,多数蝗虫一开始都是散居的,但是当一个地区有一小撮蝗虫成群之后,这个群体就会像高山上滚下来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长期以来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蝗虫聚集在一起,因此无法从根源上预防和应对蝗灾的问题。

目前人类应对蝗灾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指的是利用外界机械力量进行防治,例如用网兜来捕捉蝗虫,但在面对上千万的蝗群时这种方法无济于事。化学防治指的是利用化学物质来消杀蝗虫,常见的就是杀虫剂。但这种方式不但会给环境造成污染负担,还可能导致蝗虫产生抗药性。

最合适的方法是生物防治,即通过生物的方法来治理蝗灾,例如引入蝗虫的天敌来抑制蝗群的数量,或者发现蝗群聚集的内在因素,从内在因素下手瓦解蝗群,这次我国研究人员关于蝗虫聚集的新发现未来有可能用于生物防治方面。那么他们是如何得到这一发现的呢?据了解,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对5只还未出现群居性的蝗虫进行实验。

研究人员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5只蝗虫原本各安一方,但不久后它们开始靠拢,最后聚集在一起生活了。为了探究什么因素驱使蝗虫聚集,研究人员对容器中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了一种名为4VA的化学信息素。为了进一步验证该信息素的作用,该研究团队又到田间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同样表明4VA信息素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发现蝗虫聚集的关键因素之前,许多国家治理蝗灾只能通过化学防治的方式,像前段时间印度北部为了消灭蝗灾大量使用杀虫剂。而在获知导致蝗虫聚集的因素后,科研人员可以利用该因素来诱导蝗虫到某一地点,然后进行集中消杀,从源头扼杀了蝗群形成的可能。

文章来源:《治理研究》 网址: http://www.zlyjzz.cn/zonghexinwen/2020/0912/563.html



上一篇:诉源治理出新招|南湖区工商联调委会揭牌成立了
下一篇:深化作风建设 推动社区治理上水平

治理研究投稿 | 治理研究编辑部| 治理研究版面费 | 治理研究论文发表 | 治理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治理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